樂齡職涯第二春研究
執行期間:2018 | 客戶:工研院副院長與企研處
1. 客戶遇到的問題(Pain/Need): 需要規劃公司五年產品線或拓展新業務的企業
2. Solution/ How to do: 透過趨勢研究、市場調研與使用者研究,提出符合公司定位的新商機
社會趨勢
2018年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,國發會推估2026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,此人口結構變化衝擊台灣勞動力市場與政府財政歲收,影響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。日本政府為解決高齡少子化的社會問題,研擬修法欲將退休年齡延到70歲,台灣2016年研擬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法草案,希望能增加中高齡與高齡者投入職場並傳承自身經驗,活絡台灣產業。
研究方法
盤點利害關係人後,訪談產、官、學界之專家們與高齡工作者們,進入場域觀察高齡工作者行為,分析出高齡重回職場的需求與痛點。
創新機會
- 彈性收費的個人化工作輔助: 中高齡工作者想續留在現有職位,但礙於生理退化無法勝任現職,只好提早或屆齡退休,為讓有意願工作的中高齡者續任,科技應提供適切的工作環境,可從工作流程、工作內容或個人化工作輔具,導入科技解決方案。
- 職務拆解或再設計: 轉任或續任的中高齡者,工作場合需要與年輕世代一同工作,高齡者面對到不熟悉、容易出錯的工作內容,造成高齡者自信心低落,可利用科技,分析出符合高齡者能勝任的工作內容。
- 中高齡的職能探索與規劃: 主計處調查顯示,2015年5月中高齡失業者有8.2萬人,其中逾半數4.6萬人未曾有工作機會,若中高齡者能提早規劃中年職涯,將能降低失業的可能性。科技可協助中高齡者瞭解自身優勢與興趣,透過科技去媒合可勝任的行業。
- 培訓與維持專業能力: 科技日新月異,以前使用傳真傳遞訊息,現今使用電子郵件或MMS傳遞訊息,科技的商業應用,加速工作的節奏與效率,科技應可培訓與維持中高齡者的工作能力,使他們的能力不被科技淘汰。
- 保留與傳承隱性知識:中高齡者在職場上的豐富經驗,對年輕人與公司皆為重大財富,但隨著中高齡者退休,知識與經驗也隨之帶走,造成產業的知識斷層,可利用科技,紀錄或學習中高齡者的專業知識與經驗,將其傳承給下一世代。
- 工作者的健康管理與預警: 雇主最擔心中高齡者在工作時無預警倒地,或者是身心狀況無法勝任現在的工作,已有科技應用於健康管理,應可將其技術應用於職場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