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齡獨居生活商機研究
樂齡獨居社會趨勢
日本是全球首先面臨高齡化社會的國家,其高齡人口的生活型態改變,值得各國借鏡;2016年日本高齡獨居與高齡夫婦獨居比重占總高齡戶數的58.2%,兩代或三代同堂相互照應的居住型態改變,長者追求獨立自主的生活空間,但長者隨著生理老化,生活所需要的支援將會大幅增加;反觀台灣,國發會推估2030年台灣65歲以上獨居與夫婦獨居的比重占總高齡戶數的42.8%,約181萬戶,台灣的長者也如同日本一樣,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,如何讓長者能獨居樂活是一大商機。
研究方法
訪談長期關心與推動高齡議題的產業、學界與醫界專家,入戶訪談與觀察65歲以上獨居長者的退休生活(其家庭每月可支配金額在新台幣三萬元以上至七萬元以下),由專家觀點與長者行為交叉分析出市場機會。
備註: 本研究採取廣義的獨居定義,即獨自居住或僅與配偶同住的居住型態。
樂齡獨居生活市場商機
1.服務提升獨居長者的病識感或生理警訊的敏感度,避免健康惡化: 獨居長者對於健康或心理出問題的自覺能力低,對體外的冷熱溫度感知能力弱,所以容易發生疾病惡化來不及治療,或失溫與脫水的噩耗,長者需要能透過平日的自我觀察,提早發現疾病並及早治療。
2.居住的空間設計要可保護長者的活動安全與個人品味:台灣人通常是在青壯年時期購屋與裝潢,當下並未能考量到老後的需求,年老時確仍住在適合青壯年的活動的空間,發生意外的危險性增高,長者需要住宅能防止小偷闖入,但意外發生時又能兼顧鄰居或親友能方便入宅急救,以及符合自己品味與居家安全的協助。
3.獨居長者在節日或無助時,容易感到孤單:此商機涵蓋兩個層面,分別為3-1與3-2。
3-1.讓獨居長者每天有可安心口語互動的對象:嘮叨是老人排除孤獨感的一種心理傾訴手段;人類大腦用進廢退,每次說話都需要經過邏輯思考,進行語言的提煉和組織,多說話可以刺激大腦 細胞,使之保持活躍、興奮,可有效推遲大腦的衰老進程。長者必須面對老化帶來的負面影響與死亡議題,需要有人可傾訴與討論。
3-2.讓獨居長者的社交活動不消耗其心思: 長者期待結交同溫層與同空閒的朋友,但社交活動需要安排很多事宜,例如:聚會地點挑選、時間、可以約哪些人、交通安排等,在社交當下也需要思考很多事,例如:要談論的話題、大家的喜好等,這些瑣事都消耗長者的能量,導致長者寧可一人活動。
4.服務降低獨居長者憂鬱症與自殺率: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憂鬱症在2030年將成為疾病負擔的第一位,老年人口罹患憂鬱症比例約佔7%,台灣約有31萬老年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,但就診率僅1.3%。 且台灣所有自殺人口當中,有超過1/4是65歲長者。長者需要有健康的心理來面對老化與死亡。
5.讓獨居長者與子女一同學習老與病帶來的生活改變:面對生理退化、身分改變,皆會影響生活與家庭關係,這些改變需要家人們一起面對,子女從長者的老與病過程,學習家族疾病的預防,但因獨居與長者尊嚴的關係,長者長期獨立面對問題,讓子女無學習機會,家族疾病問題持續重蹈覆轍的發生。長者需要子女陪伴一同面對心理與疾病問題,子女需要學習如何處理家族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