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設計迷思]
設計,一定要漂漂亮亮的嗎?
本篇文章為作者在工作上的個人觀察與反思,並沒有制式答案,也希望將此文獻給跟我們一樣的設計同路人與跨域工作者。好了,請繼續往下閱讀:
在研發法人裡的設計團隊
在研發為王道的組織裡搞設計確實不容易,我們團隊是研發法人內獨立運作的設計團隊。為什麼說獨立運作呢?因為組織型態的關係,我們需要向組織內不同的研發BU拓展設計業務,也就是在組織內接案,這一點跟其他公司內的設計team不太一樣;而我們平時執行的設計專案大多也圍繞著不同專業技術領域的研發BU,例如資通訊、光電、綠能、生醫…等等,因此,與各式各樣的工程師相處,已成為我們的工作日常。
對,你想的沒錯,老實說設計師跟工程師在工作上的相處,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。如果用一條水平線形容,我想設計師與工程師剛好是軸線上的兩個端點,各自代表著感性與理性,不論是看待事情的角度,或是在乎的重點都差異之大,不禁讓我反思工程師眼中的設計師與設計師眼中的工程師,到底有什麼不一樣?兩者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迷思?我覺得超級有趣的啊,今天就先來聊聊平時觀察到的迷思之一。
迷思:設計,一定要漂漂亮亮的嗎?
平常在組織內跟工程師閒聊的時候,十之八九會聽到工程師們對於設計的解讀:「設計就是把圖畫的漂漂亮亮的啊」—如果有個設計迷思排行榜,這絕對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。
其實,我也不是設計專業出身,而是在進入職場後才開始接觸與培養設計能力,所以在某種程度上,倒是不難理解工程師會有如此看法,可能我也算是半個過來人XD。
對較不熟悉設計領域的人而言,工業設計、服務設計、產品設計、亦或是品牌設計等設計領域的細分,恐怕不會有太大差別;工程師大多會對設計存在著一種美麗的刻板印象,也就是純粹的「視覺」與「外觀」,認為設計師都很會畫圖,只要圖畫的漂漂亮亮的,就是好設計。
這種美麗的刻板印象到底造成什麼影響?我遇到的情況是:對於在科技公司內新成立的設計團隊而言,需要大量的拓展設計業務與接案,有趣的是我們團隊的設計核心服務剛好不是外觀設計(Our service),因此每次在面對面的會議場合,都要花費不少力氣與潛在客戶溝通設計價值觀,那種情況就像是對不喝酒的人,述說著不同紅酒年份與產地差異般的低效溝通。
觀點:讓設計不再被「漂亮」綁架
那問題來了! 在還沒合作之前,要如何改善這種刻板印象造成的溝通問題?如何順利讓對方了解你的設計服務,讓設計不再被漂亮綁架?目前我覺得有兩種比較有效的方式:
1.透過一對多的分享,樹立專家話語權
我認為一對多的分享是非常有效的方式,在現今的資訊時代,可以透過任何的實體或虛擬通路分享你的設計價值與理念,例如演講、行銷活動,經營你在設計領域的專家話語權;反正你也沒辦法決定每次會面的受眾等級,倒不如採用一網打盡的方法,主動「吸引」認同你觀點的人,花若盛開,蝴蝶自來,後續如果有進一步交流或面談的業務機會,肯定比陌生開發還有效。
2.藉由案例show your muscle
假設在面對面的會議場合,「案例」可能是最好的溝通工具,刀單直入的show your muscle,設想:如果你溝通的對象是一個不了解設計領域的工程師,這時候假如你開始長篇大論的祭出你的設計服務與方法論,這會有什麼樣的結果?有很大的機會是對方似懂非懂地聽完、結束、然後…..就真的沒有然後了。
我認為當彼此並沒有共通的語言,就難以產生共鳴。此時案例就是一種很好的溝通介面(interface),讓對方快速明白你的設計可以做到什麼、如何做、引起對方興趣,進而產生話題與互動,拉近彼此的溝通水平,讓你的清楚成為他的明白。
另外案例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可以透過第三方(公司)幫你的設計價值背書。有些話透過別人口中說出,遠比你毛遂自薦來的有效,如果能讓你的潛在顧客在看完案例後說出:哦,我也想要像他一樣,那就成功了。